【禹王庙】包头市的南海子码头附近,面向黄河建有禹王庙。清朝时期,南海子码头走西口的人很多,山西河曲的船户为祭禹保平安,建造了塞外独一无二的包头禹王庙。该庙在黄河岸边建有戏台。

【禹王庙】清朝乾隆五年(1741年),设协理通判,包头地区首现行政建制。清朝嘉庆十四年(1809年),设包头镇。清朝同治九年(1870年),包头开始修筑城墙城门,形成了包头的城市基础。

【禹王庙】二十世纪初,包头是西北地区的水旱码头、皮毛集散地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设立包头县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,包头飞机场建成,开辟了包头(经宁夏)至兰州航线。

【禹王庙】禹王庙面向黄河的山门,悬挂写有“禹王圣帝”的金字牌匾;东、西两边均建有挑角覆檐的钟鼓楼,十分壮观。山门前高高耸立两根旗杆,气势恢宏。每年(农历)七月十五日,举行河灯会。

【五当召 】五当召位置在包头市石拐区的(东北方向四十五公里)大青山深处。1662年(清朝康熙元年)始建,约十年后建成;1749年(清朝乾隆十四年),赐名广觉寺。清朝时期,曾历经多次扩建。

【五当召 】五当召是依地势而建。有殿宇、僧舍、经堂等二千五百余间,占地面积逾三百亩;各建筑面南建在长三里的山坡上。五当召现存有佛教题材唐卡,以国唐中彩唐居多,还有部分止唐贴花、版印唐卡。

【南海子】老包头是水旱码头,南海子码头就是其中的水码头。这里因为离市区近、地面平坦、便于货物的装卸;所以各地来谋生的人,陆续就纷纷定居下来了。1850年(清朝道光三十年),黄河改道;

【南海子】南海子渡口自此成为(黄河)中上游地区的水运枢纽、皮毛集散地。包头繁荣的经济,使老包头南海子渡口天下闻名。后来,黄河又有多次改道,该渡口则始终在南海子迁移。

【南海子】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,侵华日军占领包头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,设包头市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市县并存。1949年,包头和平解放。【包头老照片,1939年。摄影资料:京都大学】

(内容来自网络侵权删)